国是放大的家,家是缩小的国。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廉洁家风支撑形成,而我的家风亦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我的廉洁课,始于家人,却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,感受到别样的内涵。
谨慎用权 守住底线
这是关于我爷爷的故事。我的爷爷出生在一个边远贫苦的山区,因家境困难,13岁就接过沉沉的生活重担,赶马车、刨土地……苦苦地支撑整个家庭。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剥削和压迫,他主动加入了山区游击队,成为一名共产主义青年战士,从此内心深处刻下了“只有跟着共产党,才有好日子过”的坚定信仰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成为生产队里的一名队员,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常常有人送土豆、玉米等食物到家里,以求换取多记工分从而分配更多的粮食,但即便是在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的时候,爷爷也从没有一丝动摇,他时刻牢记着自己肩负着党员的职责和义务,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、不为任何人谋取私利。时至今日,我仍然记得他常念叨的一句话“不贪不义之财,不吃嗟来之食”。
公私分明 不占便宜
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诲。父亲是单位的食堂管理员,要想往家里带点吃的那是很简单的事,但是父亲从不那样做。90年代的时候,母亲失业,只有父亲一人在村里学校工作,供全家老小6口人开销。我和妹妹正在读书,但是家里条件拮据,不懂事的我们经常盼望着父亲能把食堂里的鸡肉、蛋糕带回来几个,让我们解解馋。可是父亲总是空着手回来,到家里吃饭的时候,他说“我不吃了,肚子没地方装”。其实父亲说的是假话,他是想留着好的给我们吃,这一点母亲最清楚。
父亲从来不许我们占公家便宜,他说:“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动,看都不能看,因为你看了就想拿,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。”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下,我们在院子里拿石头写字,也不敢到学校拿一盒粉笔、一把尺子。父亲的教育虽然没让我们得到“实惠”,但是却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称赞。学校开会表扬我父亲,说“王勇会教育孩子,大家都要向他学习。”父亲工作几十年,没有从公家私拿回来一袋面、一袋米。
遵纪守规 行稳致远
这是我对自己的告诫。2018年,我成为农信社的一员,关于清廉文化的教育,单位每年都会持续开展,正是在单位每年组织的合规文化、清廉文化教育中,我对于“清廉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作为一名金融人,我们经常算账,那我们要算“大账”不能算“小账”。为什么别人会愿意给我们送财物,那肯定是因为他们想从我们这里拿到更大的好处,而这些好处,有可能就会成为不良贷款,为农信社资产甚至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。这时候,我们要付出的代价,可能不只是经济,甚至还会是以后的从业资格甚至人身自由。一次次鲜活的案例,都在一次次向我传递着一个个朴素的真理:“远离贪腐,就是远离风险,坚守清廉,就是守护自己的职业生涯”。
这是属于我们家三代人的时代缩影。作为农信事业的“接力棒”,新时代的传承人,我想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讲好新时代的农信故事,尽己所能,让那“清廉文化”发光发亮,变得熠熠生辉、永诵流传。